房天下>  资讯中心  >评评谈谈才是ZHEN>  正文

手机看新闻

城市更新N部曲之62:概念产业更适用新城

评评谈谈才是ZHEN2022-10-17 06:03:00来自北京市

在一线做实际工作的人往往会对品牌建设有误解。

同样地,实操人员对于“概念”也是天生不感冒,先入为主地认为:概念落不了地。

但概念产品和产业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虽未经验证和复制的产业,对等的优势在于谁抢得先机谁就占据先发优势,所以——成了就是远见,不成就是冒险。

相比如今炙手可热的元宇宙、数字化、人工智能,他们亮相的第一天,不也面临同样的质疑和好奇,同样的喜忧参半么?

所以,不要被新概念忽悠,但也不要错过一个靠谱的概念产业,所谓眼光差别其实是思维、认知和方法论的差别。

 

一、概念产业是个新生事物,要有“走着瞧”的耐心和公正。

关于概念的话题,但凡有过营销经历的人都会感同身受:

1、概念按照未来走向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落地,一种是无法落地;

2、概念出现在受众面前时候虽然会收获质疑,但也会因为新奇特而心智占领;

3、“有概念”好过“没概念”这是一回事,所以在推广层面概念利大于弊。

4、“概念”也有生命力,也在降落过程中发展和沿革,也有落地转化比。

如果实际工作者对概念报以公正平和的心态来看,或许它就是一个在发生中的新事物新名词,不仅可能变为可实际操作的产品或产业,也可能通过落地过程不断微调和优化,最终呈现出超过今天认知的靠谱。

概念如此,概念产业也如此。

或许它今天只是脱胎于某项技术,尚未落地于具体的产品或商业模式暂不清晰,但不能就此完全抹杀掉概念产业,毕竟从概念脱胎而来,也是在不断发展和运动中的,要给新生事物时间和耐心。

拿如今已经见怪不怪的元宇宙来说,刚推出时候的目光普遍夹杂着质疑,“大度”的支持者表示愿意等一等看一看,也一度被认为是:不懂产业瞎追风。

如今又如何呢?

当然,质疑者自有质疑的连环逻辑:

1、第一次听到时候,以固有经验将其封杀;

2、当其从概念转化为产品,“落不了地”变为“长久不了”;

3、当生存周期超过预期,则变为“是否清水台型(只挣面子不挣钱)”的定论;

4、当概念产业被广泛认可之后,将其归功于市场和消费的不理性。

今天我们对营销和产业中的跟风现象嗤之以鼻,但当做“第一个吃螃蟹者”的机会放在面前,能有胆量顺势而为的也是凤毛麟角。

 

二、新城面前的每一条路都有两个岔路口。

之所以把概念产业和新城对应起来,也是基于新城发展的阶段诉求。

今天,大多数城市的新城发展都到了成人礼,也到了十字路口,更到了转型期。

此话怎讲?

一方面,历经了十几二十年的发展,中国各大小城市的新城一哄而上至今,往往呈现两种现状:一是或因为产业周期或因为市场时过境迁,原有的产业已不可持续需要“被替换”,二是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产业升级是刚性需求。

另一方面,产业升级四个字知易行难,怎么转大有讲究?

1、弯道转型:即在原有基础上的以旧换新,成本和路径可控但发展不可捉摸;

2、换道转型:摒弃原有的熟稔加入全新赛道,旧的怎么处置新的如何融入?

不论哪种转型道路,产业都面临着各个维度的选择。

1、自己有想法的需要升级,虽然升级面临弯道还是换道的二次抉择;

2、自己没想法的只能试错,因为现有的道路不可复制,只能赌上运气。

彼时,从新城诉求和概念产业降落的时间诉求上,吻合且正当时。

新城需要概念产业,对和不对各站50%,但不排除挖到第一桶金的概率;

概念产业需要新城,地段成熟和产业成熟的产业区域,犯不着主动冒险。

落实到具体的对接态度上,需求越迫切对应的就是更好的合作条件和服务,新城更需要概念产业,所以各项优惠政策也是应运而生。

而“有品牌、有税收、有成功案例”的当红产业,往往只需要强势地列出自己的进驻条件愿者上钩,特斯拉最终花落上海临港的台前幕后,是不是佐证了上述这个博弈的道理?!

 

三、概念产业和产业概念,也要经过筛选才能落地

房地产中,关于概念一说,有概念产品和产品概念的二度细分,产业也不例外。

从字形结构的先后就可以看出:

概念产业是一个全新的产业,目前还是以概念为主,商业模式和成果转化总有一款还在路上(甚至两者一个都不成熟),更逞论经过市场检验;

产业概念则相对成熟,是基于一个产业在成型或者至少具备雏形的基础上,在特别的时间当口需要一个概念,比如推广比如申报比如建立自己的USP。

“先有产业还是先有概念”也不绝对,不能一概而论地认定为:产业俱备只欠概念,因为这般推进的风险在于——被摘桃子,毕竟相对于概念而言,产业从无到有再到成熟优化,需要付诸的时间周期和成本更为庞大。

上述“产业从无到有再到成熟优化”的漫长过程中,不仅面临着概念被各种匹配的“单对多”发展走向,产业在发展中自身所带的变局可能也充满着不确定性:

一方面,产业在自身发展中的不断精进、嫁接和跨界,产业可以找到对方也不排除其他产业在“找你”;另一方面,产业在逐步接近和降落市场的过程中,也不断根据市场的喜恶在调整和优化自身,自我蜕变的概率也不小。

只能说概念产业和产业概念各有长短利弊,也要因人而异(这个“人”是广义范畴,更多体现在园区、新城的现状和诉求),甚至没有对错,只有合适与否。

概念产业其自身的发展阶段、走向未知、变局可能等多重属性,注定了其更适合“一个十字路口接着一个十字路口的新城”:每个路口都要二选一,每个路口都可能在试错,每个路口也可能可以曲径通幽,这是新城对概念产业更具备探索积极性的理由。

打游戏闯关,其实也有技术含量。

近两年,不断有新城亟待产业升级的窗口期出现,表面看起来是“成熟(至少局部成功的)产业不断被复制”,做得成与否其实也是概率。

但是不断在实操中呈现“成熟产业不够分(引不进来)”的愿望和现实之分离甚至背离,这时候尚在发展中的概念产业不妨作为园区或新城的补充:虽然不成熟但也具备搭配激活的鲶鱼功能。

在一个独自注定寒冷的季节,即使两只刺猬也会找到彼此温暖但不彼此误伤的相处方法。

免责声明:本文系注册用户(作者)在房产圈发布,房天下未对内容作任何修改或整理。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房天下立场,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进行投诉。对作者发布之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精彩评论(0)

回复还可以输入200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