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资讯中心  >评评谈谈才是ZHEN>  正文

手机看新闻

城市更新N部曲之120:先造地,再卖地

评评谈谈才是ZHEN2025-04-09 17:11:51来自北京市

无意中获悉“祁连山路将进行景观大道改造”的消息,再度勾起了在城市更新的宏观和起始层面,造地行为的重要性。

两句话来阐述两者关系:

1、桃浦是普陀区下一轮发展的重镇所在地;

2、祁连山路是市区连接桃浦不可绕开的要塞路段。

不管下面阐述的逻辑和观点是被冠以造地或场景营造,抑或用英文的出处予以更精准的表述为“Place-Making”,这种具象的营商环境都显得必要。


01
 为了卖地无可厚非 


卖地两个字,如今无需讳言,从两条线索来追溯一下:

其一是起意和初心——

主管部门为什么要实施造地行为?是为了提升营商环境;

为什么要提升营商环境?是为了区域招商,包括卖地;

其二是地产的包抄——

新房为什么不断地“人工涨价”?是为了迎合买涨不买跌地促进去化?

二手房市场为什么(相对新房)被听之任之?是为了全力以赴帮助新房去化;

为什么要全力以赴帮助新房去化?是因为激发房企拿地的意愿。

首先要纠偏一下:卖地不是贬义词,包括城市建设、区域发展、对外招商、社会公益、民生福祉都需要资金,资金从何而来?

不得不承认,卖地还是当下最直接最有效的筹措方式。

只是此一时彼一时,今天的楼市已不是“是套房子都卖得掉”,同理今天看似热闹的土拍市场也非“是块地都卖得掉”的朝代了,从2023年至今上海土拍供应结构的“向内兼容”就是明证:虽然市区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使得近期的上海土拍抢破头,房企争夺白热化伴随着高溢价和地王频频出现的表象;但郊区土地上市量锐减的背后,是基于过去两年郊区新房的滞销,就算如今偶有“素菜”上市也能以底价被城投公司托底摘下以维护“上海土拍市场零流拍”的纪录。

在此情况下,市场供需导致土地即使被俗称为面粉也需要包装(当然这里的包装不仅仅是出台区域规划这么简单),而是房企在有选择之下,需要看到政府对辖区内实实在在的改善行为,也就是营商环境的全面提升,包含但不限于政策利好、政府服务、配套措施、优惠条件,还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改善:

1、原来不利于发展的产业需要被腾笼;

2、原来的断头路需要打通;

3、原来的“生地”需要被转化为“熟地”;

4、原来的周边环境需要被整肃被改变。

说到底就是政府换位成想要被引进的客商包括房企,他们在进入该区域的目光所及、眉头所皱、心中所思、脑海所想都是需要“优点需强化&弱点需改良”的触角,政府能够以首席营销官的角色来定义自己,自然就对包括建设在内的方方面面生出N多亟待解决。

徐汇的下一步发展看华泾,普陀的下一个成败在桃浦。在此大背景之下,对于桃浦往来市中心的交通要道予以更新,不得不佩服主政者的眼光和忧患意识,当然“造地”也就变得刚需。


02
 是场景营造,更是土地更新 


“先造地再卖地”这一策略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景观设计、公共空间营造和社区建设等手段,将一块普通的土地转化为具有独特魅力和吸引力的“地方”:通过建设景观大道、增加绿化面积、设置休闲设施等方式,逐渐生成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间界面,营商环境的“环境”首先是可看、可游、可想象的。

从算账的角度来看,通过“先造地再卖地”,政府可以将土地的价值最大化:一方面,经过精心设计和打造的土地在出让时能够吸引更多的开发商,从而提高土地出让的收益;另一方面,良好的公共空间和景观环境能够提升周边房地产的价值,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而后者的“顺利降落”会带来入住、需求、服务、产业,这一盘可以滚动的生意将为区域的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商业地产的成功早已证明,场景化体验能显著提升空间价值:购物中心通过餐饮、娱乐、社交等多元业态叠加,将“场地”转化为“目的地”。把这一逻辑移植到公共空间同样适用:当城市广场、街道、公园等场所被赋予文化、社交、创新等功能时,它们便从“闲置地块”升华为“活力磁极”。

著名的“10+的力量”理论指出,一个成功的公共空间需包含10个以上子场景(如咖啡区、儿童游乐区等),每个场景再提供10种以上活动,通过分层协同效应吸引多元人群。“造地”思维,将公共空间转化为高黏性的社交与消费载体,间接拉动周边土地溢价。

造地的本质是场景营造,场所营造的本质是土地更新。

场所营造是指一个协作过程,通过塑造我们的公共领域,以最大化共享价值。场所营造不仅仅是促进更好的城市设计,还促进创造性的使用模式,特别关注定义场所的物理、文化和社会特征,并支持其持续演变的物理、文化和社会特征。

一个成功的公共空间应具备以下四个关键属性:

1、交通便利性:空间应易于到达,与周边环境有良好的视觉联系,便于行人和公共交通的使用。

2、舒适性与形象:空间应提供安全感、清洁度和多样化的座位选择,以吸引人们停留和活动。

3、用途与活动:空间应支持多种活动,吸引不同年龄和背景的人群参与。

4、社交性:空间应成为人们社交互动的理想场所,促进社区感和归属感。

现代“造地”已超越物理平整,转向城市功能的系统集成——政府需要把握TOD(公共交通导向开发)、EOD(生态环境导向开发)、SOD(社会服务导向开发)等新型开发模式,通过基建投资创造外部性溢价。


03
 造地不是一个人的自嗨 


但所谓知易行难:“先造地再卖地”听着容易,做起来需要政府、社区、开发商一起上,还得讲究方法,不然就是一盘散沙。

(一)政府得“打头阵”

政府作为发起方、发包方、统筹方、验收方等多个角色合一,虽然不用亲自下场实施,但胸中自要有美好蓝图以检验最终的成果:

哪些地方需要改造?

怎么改才能精准地赋能土地价值?

城市界面、绿化景观、配套设施、交通优化、人居环境,一个都不能少。

然后还得有人管,得有专门的团队盯着,不能让项目“跑偏”了;还得有规矩,开发商、社区都得守规矩,不然就乱套了;最重要的是,得让老百姓参与进来,大家的事儿大家一起商量,这样才能把事儿办好。

(二)社区得“动起来”

社区的居民和企业可不是旁观者,他们是土地的使用者,最知道啥好啥不好。政府得贯彻和实施全过程人民民主,倾听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开启和调动包括问卷调查、现场会等在内的社区工具箱,做到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虽然有些意见未免过激&有些成本过高&有些未免天马行空,但站在“来自一线疾苦”的角度,都是最宝贵的谏言。

包括居民和企业在实施过程中还可以全程参与,比如当志愿者,帮忙宣传、帮忙管理,这样大家对项目才有归属感。

(三)开发商得“配合好”

开发商是土地开发的“主力军”,政府得想办法让他们参与进来:包括政府在土地出让协议中的参数就予以约定,开发商在红线内的公共空间和绿化配额,同时在政府实施“大配套”改善的过程中,房企也需要积极响应和参与,毕竟最终也是——用之于民。

公共空间的营造和布置有了保障,开发商也多了卖点;当然政府也可以通过优惠政策的方式比如补贴、税收减免,调动辖区开发商的积极性,做好“卖地”的接力贡献。

(四)景观设计得“定向”

【伟大的城市法则】一书中说:“是因为有了位子人们才会去坐,而不是要坐的时候找位子”,造地行为之于受众,不仅得有地方坐、有地方玩,还得有绿色出行的路。通过设计改造,绿化面积增加了,休闲设施也丰富多样,交通设计也优化了,居民和游客都愿意用脚投票地走出户外走向公共空间,本身也是很好的互动和昭示效应。后期(在建成之后)公共空间通过文化设施、艺术装置和文化活动的长效运营,这样才能让公共空间更有活力。

(五)监测评估得“跟上”

最后,“造地”的终点不是建成,而是追求可持续发展:包括引入有资源有能力有品牌的运营方,关键是要让前者看到公共空间的商业价值!诚然,看看公共空间用得怎么样,环境好不好,居民满不满意是一方面,但若一直以政府补贴的方式来维持也是不可持续的,运用市场化功能来盘活公共空间,是对造地过程的初心、艰辛、同心最好的尊重。

“先造地再卖地”不是简单的房地产开发范畴,而是给区域乃至城市进行一级更新,让其有活力、有竞争力、有议价权、有持续吸引力。政府、社区、房企、设计单位和居民五合为一,把普通的土地变得不一般。

说到底,造地行为不是作秀不是概念炒作,是通过看似迂回的方式,对现有土地竞争力予以提升:位置不能改变就改善到达方式、地形不能改变就改善相邻关系、远近不能改变就改善情绪距离、条件不能改变就改善心理预期,通过重构土地价值生成机制,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当土地财政从依赖增量扩张转向存量增值,上海房地产市场才会进入“面粉贵所以面包更贵”的价值推演,中国城市化才能真正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使

免责声明:本文系注册用户(作者)在房产圈发布,房天下未对内容作任何修改或整理。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房天下立场,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进行投诉。对作者发布之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精彩评论(0)

回复还可以输入200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