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新闻
承接上一篇【郊区楼市,各走半边】,结尾提出一个预判:除非救市政策强大到昨日再来,否则未来的房地产就会从一见定情转变为——恋爱长跑的常态。
2025年的上海楼市,市中心会因为供应量充裕而成为内卷主战场,这背后是之前一直被叫好的2024年上海土拍“向内而生”所致。
去年鼓的掌,必将成为今年担的心。
所以,续销会是未来上海楼市不可回避的营销命题,而且不仅是习以为常的五大新城,还有2025年即将开始的市中心豪宅打PK。
诸位准备好了么?
但凡把续销提上议事日程,就知道市场没有那么“好”了:地产人心中的所谓市场好,都是以“日光”为考核标志的,都是以“开盘即清盘”为表现方式的,所以对部分2010-2020年间从事房地产的同行们来说,续销不仅显得陌生,甚至这个词本身就有点——不祥之兆。
在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的“持续、强力、有效”的政策暖风之下,上海市场在逐渐朝着止跌企稳的方向靠拢:2024年四季度到2025年一季度,这六个月的二手房成交量足够稳定增长,虽然在成交价格方面继续呈现出“新房人工涨价&二手以价换量”的局部背离,但至少看到了回升的希望:不论是现象还是数据,都是过去两三年中较为罕见的。
只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市场好”,背后存在着“叶与树&树和林”之间的各自视角,当然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被原本就固化的主观所引导:看多者,看到的是二手房成交量上涨、部分房东不再让价、新房涨价虽然是人为的但只要还有日光就证明市场接纳还在、部分房企开始收窄或收回案场折扣;看空者,看到的是二手房成交量增价跌、郊区新房全面通过高佣金渠道获客、挂牌量还在激增甚至对数据真实性的存疑等等。
所以,即使今天上海二手房成交量连续六个月回暖,但距离部分人心中的“市场好”,其实还有很大的落差。特别是历经了过去三年的楼市萎靡,今天再来复盘曾经的“日光”,其看似成功背后的诱因和占比各有多少?
市场好三个字,经不起推敲——
是政策令旗一挥的作用力?
是住宅消费需求忍无可忍?
是购房者被焦虑裹挟所致?
是房价一涨再涨后的就范?
是产品力强大到前无古人?
还是营销者拥有超强大脑?
或许还有其他因素不一一例举,但不论诱因是单一或多重协同,客观回看过去20年的购房者行为都少不了“主观意愿想买”,剩下的就是因“想买”到什么程度来决定了是当场成交还是N个回合来来回回,这个周期虽然有长有短,但还是固定在一段时期之内,这和今天的购房者心态其实不同——如今更像是“去年观望后决定不买,今年看看再决定”的跨年决策,主观能动性有但不强烈。
讲个题外的往事。
1996年3月,中国国奥队兵败吉隆坡,在“打平就出现”的最后一战中,以0:3完败给韩国队。那场比赛因为赛前突降暴雨加上波云诡谲的裁判迟到,组委会连续两次通知延时总计一小时后开赛,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黑色九分钟。
事后,有记者问到两次延时导致队员“两次热身&两次比赛服穿上又换下”期间分别如何应对?韩国队员回忆说:教练让队员到室内继续热身以防感冒,同时再一次布置应急战术,包括提醒雨天比赛更换长钉鞋;那边厢又问中国队员,得到的回复就三个字:等着呗!
开篇的“球”事重提,和房地产有一毛钱关系么?
当然有,说到底是——事先对现场突发状况的预计不足,以至于在这个另类的“加时”过程中,中韩两队立现高下。
卖房子从一蹴而就到“恋爱长跑”,并非行业从无到有的大变局,但对老中青三代人有不同的陌生感:
1、老的是历经过房地产从冷到热的70后,功成名就但没到退休年龄(特别是如今延迟退休政策之后),“再回到艰难”会动摇坚守决心;
2、中的是感受过房地产一路上扬的80后,吃到时代红利“有过好日子”但屯于也是高房价的受众,转型难VS坚守难的纠结找不到出口;
3、青的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加入房地产的90后,按照2022年房地产到达顶峰倒推,他们参与的是盛极而衰,所以对行业波谷缺乏准备。
当然也能用“要么忍、要么狠、要么滚”的房地产9字狼语来粗放出路,但身在其中就会体味到知易行难,但三种陌生各有不同,房地产的恋爱长跑绝不甜美。
虽说缺乏成交长周期的心理准备,但过去三年的实证已经对从业者有过残酷的筛选:资历尚浅的还能及早调头&资历够深的也算有退路可选,但站在【未来要和客户恋爱长跑】的持久战面前,光有态度是不够的。
不妨问问号称啥都知道的人工智能,输入“应对房地产的成交周期拉长,会给你什么启示”:合理定价、提升房屋吸引力、扩大宣传渠道、增强销售策略、关注市场动态、心理与沟通策略。
纸上谈兵说得都对,但你知道怎么做么?!
也可以按照房地产特有的套路来回答【应对地产恋爱长跑】的问题,无外乎“从市场端、产品端、营销端、品牌端”去予以补强,但这12个字也属白说。
其实,回到问题的源点:成交周期拉长意味着什么?
1、客户有多比较的意愿和时间,竞品强势介入的可能性增大!
2、成交周期长但维护不能偏废,是不是要准备多一些的话题?
3、因为“产品定了一切都定了”,前策是不是会变得更重要了?
4、曾经“地产营销不需要策划了”的前度刘郎,是否今又来?
那12个字可能在不同营销人面前有不同的落地和解读,在此提供两个“窃以为”的着力点:
其一,产品重要其实是产品前策重要,包括定位、测算、户型、配比、公区等等,特别是近期传闻沸沸扬扬的建筑示范标准可能松动之下,在部分城市已经纷纷出现“得房率超过100%”的产品竞争时代,前策是不是该和以前不一样?
长期以来,前策虽然重要但前策结果各有不同,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其实是对“静态参数和市场同质化之外的愿景预判差异”——在项目团队通过对周边竞品、客群、既成需求和喜好等数据的扎实研究之外,对未来(包括上市前后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竞争环境甚至客群消费环境)的突发状况,如何做到尽可能准确地预判?这个未知项,是最终定义前策团队功过是非的关键所在,没点算命的赌性还真不行。
其二,要准备更多更长的故事线。
身边有个真实案例:某傻相亲,因家中已备好婚房,并知趣地制定了“向下兼容”的恋爱策略,虽然其“和姑娘微信聊天都是通过截频转发好事亲戚代为回答(之后再行转发)”,但在快刀斩乱麻之下,姑娘就算发现“人不对板”已然嫁做人妇,但问题是如果姑娘事先想要恋爱的过程或者“没有穷到被诸如一部手机做生日礼物砸晕”,傻子的双簧还能不能瞒天过海?
未来销售场景可能变成这样——
客户一边不急着买,因为房价不再高歌猛进了,在多看多比多谈的过程中,竞品的公平竞争里藏着诸多不确定性;但自家销售不能因此和客户疏远和断联,相反需要更多频次和密度地和意向客户来来回回,多接触势必就要更多话题更多交流,销售的向外输出除了个人情商、思维、涉猎、专业之外,作为幕后的策划团队是不是也应该肩负起给故事供应商的角色?
在过去限价的几年里,只要有一二手倒挂的利差,“售楼处连楼书也不做了”的粗放,在地产进入恋爱长跑周期(如果有的话),策划岗是不是要从“走流程”回到主业,重塑项目的故事线,给“嘴拙”的销售输送谈资,虽然这看起来不是刚需——你不做但竞品做了,偷懒就是罪莫大焉。
“未来的房地产销售是恋爱长跑”,也可以被某些同行指摘为贩卖焦虑;
抑或2025年政策会更迅猛更连续更精准,他们想着房地产【再回到从前】。
不管是“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或者“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提前驻扎好市场最坏最难的逃生策略总是没错的,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能够一见钟情最好,但要有恋爱长跑的底层准备。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因编辑需要文字和图片之间无必然联系,仅供参考;好的内容要和大家分享,因具体来源不详无法和版权者一一取得联系,如有认为作品不宜网上提供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的,请及时联系通知我们,我们将予以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系注册用户(作者)在房产圈发布,房天下未对内容作任何修改或整理。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房天下立场,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进行投诉。对作者发布之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回复还可以输入200字
横跨上海房地产营销与传媒两大领域,一线专业15年,主攻市场、策略、推广。房地产百家讲坛卓越讲师,十个知名房产专栏特约撰稿人。
36500元/平方米
价格待定
27000元/平方米
价格待定
36000元/平方米
价格待定
21579元/平方米
112603元/平方米
价格待定
28000元/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