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资讯中心  >评评谈谈才是ZHEN>  正文

手机看新闻

黄欣伟:豪住不炒

评评谈谈才是ZHEN2020-11-07 14:36:23

也是源于一次对话——

我:侬住的那个小区不错啊,环境做得蛮好的。

同学:哎呀,我买得不划算,要是买周边的公寓,涨得更快。

退出那次一问一答,抛开消费者心理(又要住的舒服又要价格坚挺),其实这些年不断也听到诸如“豪宅涨得不如刚需快”的疑问,这是来自消费者的感受。

另一方面,大多数砖家可能并不认同,因为搬出一堆枯燥的数据,在基于“上海是国际性大都市”的现状和远景都是佐证,但“价格坚挺”和“涨得快”的确是两个纬度。

豪宅市场的“两个有限”

其实这个逻辑很简单,因为相对于几何级基数的刚需或“相对低价”楼盘而言,豪宅在城市、产业、人群甚至产品方面,都是小众产品小众市场,这是“一小撮人”的往来游戏。

所以不可避免地面临所谓的两个有限:

(1)高价仰止余地有限;

(2)接盘基数有限。

个有限,因为豪宅是小众市场,买入价格的参照值有限,所以可能有价格注水即溢价,这样就从先天挤占了未来的空间,除非“楼市永远涨”,让天花板看不到天花板。

第二个有限,也是因为豪宅是小众市场,买的人和卖的人(相对刚需而言)都非常有限,参照每年上市量不菲的背景,未来的接盘侠也是有限的,除非城市宏观大好,源源不断吸纳外来的“人傻钱多”。

只要规模起不来,市场的流通就有限,之所以大多数砖家会反对,是因为“说宏观的时候他们谈中观”而“说微观的时候他们还在谈中观”,这话何解?

宏观是豪宅市场的整体供需价格变动;

中观是某个区域某个项目的动态而且还是阶段动态;

微观是单位某个消费者的个人心里一笔账,买入价和卖出价,还要看时间成本。

所以这种对话逻辑的不匹配,直接导致砖家和购房者的感受完全不同,而最后劝架的逻辑,无非是一边劝砖家说消费者比较感性,一边劝消费者说不要太贪心。

其实,这关乎几个数据:

(1)每年豪宅新盘的上市量和去化比

(2)每年豪宅的二手成交情况

首先要站在去化比的立场,反推上市量,不能因为“卖了多少套”就数有价值;

还要看去化时间,500套卖了一个月和卖了一年,对它的销售情况评估自然各有标尺。

至于二手市场上更是如此,虽然看起来“从长期看豪宅的确在涨价”,但是一两年之内的交易,或者说2016年四季度调控收紧之后,豪宅在二手市场的交易价格并不“一片红”,采访一个卖家也并非个个是高溢价离场欢天喜地。

当然,还不能忽视的一个参照不确定是——关于多少单价算豪宅,各方还有不同的界定尺度,所以这个池有多大,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既然没有标准答案,就应该让这种分歧延续下去,只是个人出于自己的需求和立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豪宅市场宏观不容驳斥”的观点本身就千疮百孔。

要么长线持有

要么捡到了限价的皮夹子

豪宅客户千千万,每一个人的买入和卖出数据采集,看起来最有说服力,但事实上不仅难以做到,而且还关乎持有时间,所以关于买豪宅是不是划算的话题不会有答案的。

市场上流传的“豪宅买进三个月转手马上获利百万”的神话,说到底还是——微观被宏观化的结果,你在艳羡豪宅客户高价位套现走人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审视一下自己的口袋,是否有参与豪宅市场投资的底气呢?!

一个住了10年的楼盘,今天套现获利百万甚至数百万,这种故事也就只能当个故事听听而已,毕竟“长期持有”和“楼市多年的单边上扬”的条件状语不可脱离,何况就算时间能够倒转,在这个被美颜过的财富故事里——当时的你,拿的出当时需要的首付吗?!

大多数人的“如果当初多买房早买房”之所以是废话,只有少部分是“当初有钱但没有买房或者买豪宅”,多数人当初根本没有这个购买力,去怨恨自己不敢胆大(借钱入市)其实和时间没有关系,和性格有关系,今天再给一个同样的机会,性格和胆量同样会牵绊你的手脚和钱包。

当然不是没有机会,限价以来通过摇号买入的豪宅,如今在二手市场上还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因为买入价全拜运气所以的确可能买到了“一二手倒挂”的入市价位,一旦到了不受限价影响的二手市场,只要产品没有太大的硬伤,只要市场大背景不是一片惨淡,那么豪宅的投资机会还是凸显无疑的。

但别忘记上述段落“两个只要”的背景条件。

至于“2005年买入的别墅,如今卖掉赚了几百万”,这种故事说的人心情可以理解,但听的人如果完全信了,那你还是不要介入豪宅或者地产甚至任何投资,建议先去看周星驰的【九品芝麻官】,玩味一下那句:“前朝的剑不能斩本朝的官”。

同样的时间长度、同样的产品类型、不同的价格表现,这般“两个基本重合”之下的差异,才算差异,否则就是刻舟求剑。

豪宅客户的初心

不可否认,只要是房子就有其投资性。

甚至我记得之前也写过关于“哪怕一套50万的房子,购房者也会对其有的期待和欲望”,那么今天所表达的——豪住不炒是否与其相悖?

是否自相矛盾?

当然不(或者说,自己怎么可能轻易否定自己)。

站在豪宅客户的初心立场,购买豪宅的最初触动点是“改善生活”,或也有其他杂质比如炫耀成就、资产保值甚至洗钱,但属性一定是居住生活品质的提升,是善待自己。

上海楼市传说广泛的诸如“2000年,温州炒房团拎着一麻袋现金,以一成首付方式买下陆家嘴某滨江豪宅的整层,几个月后就带贷款转让套现获利数百万”的财富传奇,已经不适合在今天的房地产市场中再行复制。

一方面是购买条件,包括购买资格、个人限购、首付条件等硬性的红线不可触碰;

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包括豪宅市场的发展,“可选择、可比较、个性化”供应百花齐放,“一麻袋”的典故在今天就算可以复制,也只能到中外环去寻找存在感了。

如果一个豪宅客户,在居住N年之后转让,其售出价值不仅在于最终的成交价格,还包括这些年享受到的居住品质、生活方式、物业服务、资产保全,甚至感性一点说,“在这套房子里发生的人生阶段”都是看不见的价值体现,绝非“卖出价减买入价的溢出部位”。

有些问题不能纯粹用数学方式来换算。

记得之前某领导,2009年以单价10万的代价买入陆家嘴滨江一线豪宅,如今再去上网查价格,单价“也不过”25万;同样时区,如果在徐泾以单价1万买入某小高层,今天的二手市场至少4.5-5万,看起来是2.5倍和4.5倍之劣,但这10年以来彼此的生活、圈层、被服务等就可以忽略不计了吗?!

豪宅客户要放平心态,居住期间的“软品质”绝非涨了多少钱可以估量;

但是,如果站在“只看涨幅”的纯投机客立场,豪宅的确没有跑赢刚需。

只是,今天乃至未来,这种“只看涨幅”的纯投机客已经凤毛麟角,房地产的财富神话也越来越小众化——任何房产都有投资性,但居住是性。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因编辑需要文字和图片之间无必然联系,仅供参考;好的内容要和的大家分享,因具体来源不详无法和版权者一一取得联系,如有认为作品不宜网上提供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的,请及时联系通知我们,我们将予以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系注册用户(作者)在房产圈发布,房天下未对内容作任何修改或整理。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房天下立场,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进行投诉。对作者发布之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精彩评论(0)

回复还可以输入200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