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些城市陆续以各种名目松绑限购,相当吻合我始于去(2017)年10月的判断(也有专家做了类似的预测):“十九大”结束之后必有地方政府基于财政需要,会以各种变相手法松绑限购,为迹近枯竭的楼市引流买气,此纯属正常也是必要的,否则房地产难以逃脱崩盘厄运,而这是所有脑筋正常的人不乐见的,因此将“有条件、有限度”的松绑,视为“全面解除”限购的开端,则不免沦为“说风就是雨”的“大惊小怪”。

更何况地方政府已经吃过这方面的亏,断无可能“重蹈覆辙”。此话怎讲?得从2011年1月说起。
当年中央为压制投机买气,强制要求“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必需限购”,自认房价过高的城市亦可比照,于是有54座城市进入限购状态。


无巧不巧的是,那年的通胀压力特别大,CPI动辄5%上下震荡,于是大量热钱兵分两路,一部分进入三、四、五线城市炒房(2013年“去库存”之来源),一部分则流向国外购房(海外房产兴起之源头)。
到了2013下半年楼市景气陷入困境,许多专家开始呼吁解除限购,以“挽狂澜于既倒”。我当时便在包括:电视、专栏、讲座……在内的各种场合,明确表达“限购解除日,楼市崩盘时”之观点,论述依据是“限购意味供不应求,解除限购意味供过于求”,有意购房者在手中房票已经作废的情况下(既然不再限购,房票便没有价值),当然选择观望而不急于进场。
果然,2014年6月开始,各地陆续解除限购,至9月30日,限购城市只剩下北、上、广、深及三亚,三亚为什么不取消限购呢?因为它是旅游城市,再加上看到各地解除限购后,完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干脆维持限购,好歹还吊个身价。

正因为许多地方政府有了上述经验,且殷鉴不远,不会再轻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我才判断“限购”一旦执行便很难取消,但必然会因应市场变化采取各种“量身定做”的方式,有条件、有限度的松绑,如:大学生可买一套(钱从哪来?还不是父母掏)……,但绝不会取消限购,因为如此既救不了楼市,反倒可能害了它的“卿卿小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