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创外滩壹号院二期项目再度引起关注,158套
房源在短时间内销售一空,达到58.82亿元的销售额。然而,随着
孙宏斌将大部分股权转让给中信集团,这次成功的背后融创受益有限。公司仍在积极尝试自救,通过配股融资和债务化解,争取实现更多项目的交付目标。楼市动荡时期,如何保持项目热度与企业生存之间的平衡成为关键挑战。

近日,融创外滩壹号院二期项目再度引发市场热议,开盘的158套房源短时间内售罄,销售额高达58.82亿元。尽管如此,随着两年前孙宏斌转让该项目近90%的股权,融创从中获得的资金相对有限。项目的成功更大程度上让中信集团受益,而融创则继续面临资金和债务的双重挑战。
在楼市波动的背景下,融创试图通过多种方式自救。10月中旬,公司发布公告,计划以折扣价格配售近5亿股股份,筹集约12亿港元。这笔资金主要用于化解境内债务和支持日常运营,虽然缓解了部分资金压力,但对整体债务缺口仍是杯水车薪。2024年上半年,融创实现收入342.8亿元,同比下降超四成,净利润亏损有所收窄,但仍面临巨额有息债务。
外滩壹号院的热销无疑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但对于融创而言,这仅仅是表面上的繁荣。孙宏斌当年果敢的决策如今显得有些无奈,尽管项目售罄,但主要收益者已不再是融创。公司在自救路上多方求索,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和金融机构的合作,但市场信心的恢复并非一朝一夕。楼市的波动和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得房地产企业需在稳定项目销售和企业资金链间找到平衡。与此同时,如何确保高效交付,保障购房者权益,也是一个长远的考验。融创在此期间的表现,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生存,更对整个市场的信心恢复有着重要影响。对购房者而言,在选择房产时尤需谨慎,关注开发商的背景和项目的实际进展。而对于融创这样的企业,如何在市场波动中逆势而上,或许需要更具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稳健的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