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资讯中心  >评评谈谈才是ZHEN>  正文

手机看新闻

黄欣伟:城市更新N部曲之?新城也有城市更新

评评谈谈才是ZHEN2021-08-27 15:32:15
城市更新不是一次一劳永逸的过程,所以之所以那么多人愿意挤入这条赛道,并不仅仅因为是城市的增量无多而存量有限,但是有限的存量可以开启循环式的更新。
但无关懒政(或者说抛开那些人为负面的因素),回到就事论事探讨业务的范畴。
以下,仅就城市更新的客观环境和主观局限来进行手谈。

01
不准大拆大建和新城有无瓜葛?
8月1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公布《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其实可以归纳为“四个控制一个鼓励”:
1、严控大规模拆除(违法建筑和被鉴定为危房的除外),原则上老城区更新单元(片区)或项目内拆除建筑面积不应大于现状总建筑面积的20%。
2、鼓励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和微改造,提倡分类审慎处置既有建筑。
3、严控大规模增建。
4、严控老城区改扩建、新建建筑规模和建设强度,原则上更新单元(片区)或项目内拆建比不宜大于2。
5、严控大规模搬迁,更新单元(片区)或项目居民就地、就近安置率不宜低于50%。

站在城市更新的立场上,该文件一下子将原有的城市更新讨论全部颠覆,难怪有同行称“城市更新以后不能再称之为城市更新”,螺蛳壳里做道场之下,对于习惯了“全拆掉、全开挖、全地下、全区域”的开发商而言,实在有点勉为其难。
站在新城建设的立场上,该文件并非与之毫无相关,其也具有剐蹭式喊话意义——新城总有一天也会成为老城,到时候“古老但是糟粕”的尴尬,会将城市更新置于一个尴尬地位:不能大规模更新,但原有配置早已被时代抛弃,食之无味不能弃之,又如何?
于是,回到了新城建设的本源和初心。

02
不是设计师的错
新城为什么也要更新?
这个问题甫一提出,本能就是设计师的错,或者是设计师的锅!
毕竟,新城之所以叫做新城,是应该用“前瞻性眼光、前瞻性规划、前瞻性运维”来设计,短时间应该和城市更新是无关的。
如果有关,与其说是城市更新,不如说是城市纠错,那么当时肯定有错咯?
其实非也。
固然可以将“前瞻性”三个字作为规划、设计、产业等团队的仁者见仁,但是更应该归结为时代发展得太快,毕竟不能要求设计师成为城市发展的预言师甚至算命先生(就算如此也存在预测偏差或失败的刚性风险)。

所以,一定程度上说,这种更新是城市建设的再投入,也是时代发展的反光镜。
十年以前,谁能预料到垃圾分类?
十年以前,谁能预料到快递收发站?
十年以前,谁能预料到充电桩?
这些仅限于社区内的变化,已让次新房都需要“内部调整”,何况区域乃至城市级别的优化!
其实,新城区在整体规划上,能做的也只是“预留”,比如道路比如公共空间,但在时代发展之前,能直接预知到内容填充,这其实有点勉为其难了。
以上海的新城规划比较超前的嘉定新城而言,可以通过规划给区域建设留下一个相对叫好的环境胚胎、可以提前建设人口导入之后用于满足文化需求的大剧院、可以考虑到从商业硬件到人文软件的配套变迁,但还是有那么多想不到。
想不到城市广场已经沦为广场舞了;
想不到大家习惯吃外卖,餐厅过剩了;
想不到公园不仅有步行需求,还有遛狗需求;
想不到公交枢纽已经因为出行方式变化而过剩了。
新城留下很多“没想到”导致的空间不够,也留下很多“没想到”导致的空间闲置。
这甚至不能怪所有的泛设计团队。

03
都是人的问题,但不是某个人的问题
追根溯源,新城的城市更新绝非有错就改,还有包括政策突破、决策周期、土地年限等一堆边界制亘。
一个政策法规的边界,不是所有的“市场诉求”都可以倒逼政策突破,就像制造业已经不适应上海今天乃至未来的城市发展定位,但大量工业用地意欲变性为商业知易行难,有一个宏观城市管理的问题。
就像今天的一些实体商铺,市场逼得它“只剩餐饮一条路”,但的确不能罔顾周边的环境、配套、人行包括配比,把所有的商业都做成餐饮一条街,既不现实也不合理。
如果说人为,那么原本流程需要的决策周期也是一个问题,毕竟作为区域乃至城市的管理者,做出任何一条调整性的指令都会面临有利有弊,势必有平衡有取舍!

可以将上述问题都归结于人的问题,但其实也可以理解。
上述问题预期说是人的问题,不如公正地将其归于制度(和法规)问题,固然可以诟病这些静态原则、规定、边界的落伍,但想必它们也是建立在当时背景之下的统筹考量和折中,今天的“不能突破”自然也内含了“不能突破的道理”。
设计师能做的,除了预留空间,若还能有“兼容思维”的考量,已经属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人无完人,包括知识结构的多面性,本身都是刚性限制。
如今比较时髦的韧性城市观点,说到底也需要——因为预见,所以兼容。

04
谁在决定城市更新的周转轮次?
房地产有一句话:“当一个项目打下根桩的时候,已经决定了未来的命运”。
那么是否可以这么说:“所有的问题都是设计(或者规划)问题!”
可能偏激,但作为一个项目的蓝图绘就者,出于城市发展的专业对口,其实是主观能动性最接近真相的一个公众。
上文所阐述的关于“预留和兼容”命题,其实在今天的新城发展中,可以付诸于行动但基本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
但,“反正不可能一劳永逸”所以不作为,这本身是不对的。
只要城市在发展,包括新城在内的城市部位就将一直更新和优化下去,存量可以反复升级!

当然,在有限的发展年限里,如何应对社会发展而提升更新的使用寿命,则是不同操盘手的水平之差。
如果时代发展的脚步是不可逆的,那么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如何跟随和应对(这种发展),从而做出和时代同方向(同步比较难)的动线,然后预留足够的可变空间,给发展带来的连带效应提供兼容的可能或便利性。
特别是在未来“微更新”将成为主流之下:“新城加微更新,等于几?”
在新城的规划和设计阶段,就要引入市场和策划力量,从产业、市场、商业、消费的角度来尽可能预判未来,从而给规划和设计提供方向性的市场依据。
温故而知新虽然可能做不到,但给预判和预留佐证蛛丝马迹,一个的市场研究和前策TEAM,是可以做到的。
预示可能、预示风险、预示产业和人的化学反应,给规划和设计提供动态佐证。
或者说,在规划设计之初,就按照“哪些是一步成型以后成为保护元素”的,而哪些是“满足目前及未来5-10年使用需求,但可能未来被优化和替代的场景”。
在新城的建设之初,就将整体切分为“未来成为老城和新城”的功能分区。

今天,能被称为新城的至少是已经建成的新城,所以它从面世之日起,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出地面周期”,所以新城可以说不新了,也可以说不年轻了
新城和城市更新,不要以大惊小怪的稀罕来打扰正常思维。
更新永远在进行,因为没有完美的更新,也没有完美的城市。
毕竟,时代在发展,一切皆可皆需要不断优化和更新。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因编辑需要文字和图片之间无必然联系,仅供参考;好的内容要和的大家分享,因具体来源不详无法和版权者一一取得联系,如有认为作品不宜网上提供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的,请及时联系通知我们,我们将予以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系注册用户(作者)在房产圈发布,房天下未对内容作任何修改或整理。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房天下立场,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进行投诉。对作者发布之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精彩评论(0)

回复还可以输入200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