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公式
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公摊面积
公摊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公摊系数
公摊系数=建筑总公摊面积÷建筑总套内面积
套内建筑面积=套内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阳台面积

公摊案例
北京的王女士,买一套二手房,房产证上写着65平,后经她要求测量,发现实际面积比房产证上的大了11平,真是让人惊讶。业主知道后,要求补交7.5万……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房子的的面积究竟怎么测,谁测?经了解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单位房一般公摊小,有赠送面积,但并未纳入房产证,所以房子面积比房产证大,还有其他商业房,比房产证小是不见怪的。尤其是二手房交易要注意,签合同的时候,规定是按照房产证的面积为准。或者提前测量,再签合同。[1]
面积风险
新启用的《商品房买卖合同》中有附件标明了"公共部位与公用房屋分[2]
摊建筑面积构成说明",但只列明了应分摊的部位及其构成,具体数据仍不确定,所以仍然存在着开发商让业主多摊的可能性。这里我们总结了几招,提供给购房者参考。
招:索取公摊数据;
在签订购房合同时,让发展商出示有关计算公摊面积的数据,包括整幢建筑的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之和、不应分摊的建筑面积等基本数据,也可以要求发展商列明公摊公用建筑面积的具体项目以及各项目的面积,这样业主可以通过数据求出公摊面积,以明确自身的权益。
第二招:查阅有关资料;
业主们有权自查或者聘请律师向设计单位、规划单位、测绘部门等机构查阅所购房产的相关文件,比如最终设计图纸或者最终设计方案、最终面积测量报告、各种数据的计算方式及其文件等等。
第三招:在购房合同中约定公摊面积。
《商品房买卖合同》第三条和附录二中有关公共部位和公用房屋分摊建筑面积的条款,购房人应当在合同中约定公摊面积的数字,并在附件二"有关公共部分与公用房屋公摊建筑面积构成说明"中,详细约定公摊的具体部位、面积大小。特别是有关共有建筑分摊部位变更的情况,约定得越详细,对购房者就越有利。一旦发生纠纷,购房者就可以以合同约定来保障自己的利益。
万一真的发生了纠纷,的选择就是诉之法律,避免浪费不必要的人力和精力。当然,我们期望的是,随着法律的不断健全,政府监督力度的不断加强,发展商诚信意识的不断增强,普通购房者的权益能得到更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