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资讯中心  >评评谈谈才是ZHEN>  正文

手机看新闻

黄欣伟:从早教到房地产,该长该短产品线?

评评谈谈才是ZHEN2017-11-28 04:14:19

孩子在一个早教中心就读,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不仅是孩子还是家长,和各方人士相处愉快,并顺利结业。就在想要选择下一个早教课程以继续的当口,却发现或被告知该校的产品线戛然而止,于是不得不换一个地方继续。

换一个地方,对一个孩子和孩子家长而言,都是一种次要选择:最为担心的是孩子的重新适应问题,其次家长也面临着更换场所、重新评估教学团队等等问题。

于是(特别是换了地方之后稍有不顺利),一个正常的本能抱怨产生了:“都怪前一家没有升级课程。”

如上都是亲身经历。

事已至此,跳出甲乙双方来旁观,自然是各打五十大板:

产品线是每个商家自己设定的,没有理由要求必须一站式,不想挣这个钱,或者评估费效比之后放弃某款产品供应,难道是罪过?!

当然不。

客户经过一段时间磨合,适应了这个环境并且还觉得不错,自然有做熟不做生的环境依赖,这也很正常,“在商业竞争这么激烈的背景下,我想送钱给你,我又何错之有?!”

客户也没错。

一、产品线的正比例,只是逻辑上可行

说回房地产。

今天我们见惯了那些动辄几百万平方米的开发模式,也对一个社区里从高层到别墅到商业甚至办公楼一应俱全的综合体,今天回望当时“一个5万㎡的多层社区”,自然有些鄙夷和不堪回首,但那是时代和产业双双不同所导致的进化差异,其实也不应该被诟病。

那么来了:【今天,在上海,一个五万㎡的高层社区,我们应该用什么态度看待】

剔除抬杠的种种,比如“在上海,哪里还有多层的指标”,但如果有呢?

至少冠冕堂皇的一个诟病,就是——产品线不够丰富,业主同一社区内置换的可能被封杀了。

再剔除开发商经济实力等大背景,对于每一个开发企业而言,彼此对自身业务有各自的定位,或者说愿景定位:

笃信“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的,当然恨不能把各种形态各种业态都开发一遍,一是显示自己胆子大,二来也羞辱房地产“本不是什么高精尖”;

笃信“术业有专攻”的,自然只会就着自己熟悉的领域进行开发,这是对细分的尊重和敬畏,所以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不仅是业态上那些“只做住宅”的,甚至可以精细到“只做刚需小三房”的。

这两者,其实也都不能算有错,只是各自对自身的认知不同而已。

丰满产品线的优势,在于逻辑推理上存在的画面很美:你可以先买一套公寓结婚生子,待到经济实力完善之后,需要空间更大需要三代同堂甚至就是需要享受物欲,于是可以在同一社区置换从顶复→洋房→大平层→叠加→联排→双拼→(直至)独栋。

对一个消费者而言,这样的逻辑是成立的,因为居住也存在一个环境适应的大背景,特别是熟悉的交通(回家路线)、熟悉的配套设施、熟悉的邻里关系、熟悉的社区氛围,等等。

开发商应该也乐见这种局面,滚动开发的可能可以从一个客户身上实现两次到多次的销售,就算建设周期赶不上业主的置换周期,保持一个社区人群的纯度,也是一个软实力,可能在未来的二手房市场上,通过保值增值得以体现和放大价差。

看起来正方有力:【产品线越长越好】

二、离开成本谈产品,至少是个流氓腔

且听反方论证:

产品线过长,首要考验的是开发资金实力(是否够得上),其次是开发团队实力(是否跟得上)。

对老板、员工、供应商、消费者而言,四种人四个立场,都可以理解。

今天的房地产开发,已经不仅仅是开发水平,而是统筹和整合水平,所以就算产品线拉长,也就是一个重复劳动,很难实现理想主义所言的“开发一期改进一期创新一期”,因为那些看起来玄乎的技术领域,其实内行人都知道:“几句话而已”!

站在客户维护、品牌传播立场上,产品线应该长:

1、客户基数更大

2、客户纯度更集中

3、项目传播到达的宽度

4、项目在区域里的地位

5、品牌发展的触角

老板是算账的动物,以上五个都OK背后的资金、人力、成本、投入、运维、市场应对难度,这样一算,“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几乎洗白成了褒义词。

如果一定要给一个答案,或许只能这么说:

如果,你对自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信心,并看好某一行业的持续发展,两个条件兼备之上,应该拉长产品线,因为客户忠诚的滚雪球是对营销费用的节省。

如果,你因为(初次进入、未来不确定、对自己没信心),或者看空整体市场的发展周期,那么产品线周长控制,是对企业负责,甚至是对社会和客户负责,因为这种滚动出去的都是负能量,那还是能省则省吧。

今天中国房地产市场上,随着准入门槛的提升,一线城市已经形成了只有几家可以参与的超级联赛赛制,这种市场驱动决定了剩下的王者,产品线不长都不行了,特别是那些动辄百万平方米的拿地,不分摊产品形态、不形成滚动置换,就是的冒险。

能够拿一个8-10万㎡社区,开发个2-3年不愁卖的日子基本过去了,但也不是说杜绝,只是概率递减也是不争事实。

三、2016年地价一窝“峰”,产品线的现实命题

落地到具体的问题,产品线已经不是一个未来话题或者说未雨绸缪我们还能且议且思考,而是已经走到面前不能回避的现实命题。

过去两年,地产市场的火热从平静到飙升再回归平静,但双曲线的另一头,是一路上扬不回头的地价升势图,可以想象得出这个双曲线的向上突破哦。

那么,那些一个地王覆盖一个地王的冲动系之下,被指标和回款绑架着的,是今年最晚明年要上市的这些产品。

也不能说业界没有思考,因为基本统一的战略就是“如此高地价,一定高低配”,但高低配怎么配?(当然不是说需要详细到每一个社区的具体配比)

但,至少有一个可以局部细化的条款:

高层➤洋房➤叠加➤联排是高低配顺序,是不是必须依照顺序,能不能有跳空?

先看反方:

对于平衡高地价带来的高售价需求,产品线跳空是合理,而且必须的;

但如此一来,同一个社区的消费出现了缺口,按照改善型购房消费的顺序,回出现两种客户阶层过于分明,导致至少其中一个群体的不爽。

后看正方:

如果按照顺序,假设高层到洋房的改善,两种群体是递进的,也隶属于同一个住宅消费大部落,但这又会伤害到产品线过于细分,消费者在首次消费时,会不会产生一步到位的念想?

答案一定是可能的,因为即使购买同一楼层同一户型的客户,彼此的财务能级一定还是有差别的,在过于细分的产品线面前,“分两次购买”这个话题本身有些经不住考验,因为改善过程不仅仅是换房,还有背后庞大的费用、税收、装修、精力牵扯,等等等等。

……

……

今天一窝蜂而上的早教行业,不仅同质化严重而且良莠不齐,在单位消费总额五位数可控范围内的巷战式肉搏,做长产品线的反设问在于——“行业还没有经历如房地产这样的大小鱼吞并,也没有经历主管部门认为设置准入门槛的重视阶段,谁知道丛林法则之后谁是狮子谁是羚羊”,还是谨慎为上吧。

用房地产的眼光看早教,后者还是“在路上”。

前者已经明朗化,但明朗也就意味着夕阳有时,不可期。

免责声明:本文系注册用户(作者)在房产圈发布,房天下未对内容作任何修改或整理。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房天下立场,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进行投诉。对作者发布之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精彩评论(0)

回复还可以输入200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