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举办了三场关于公园帐篷区管理的圆桌座谈,邀请市民、志愿者和管理方一同讨论改进方案。杨浦区的黄兴公园新增
储物柜,让跑步爱好者们更加方便。通过市民建议,杨浦区多个公园实现了24小时开放,并通过“一园一策”方案,确保夜间管理。这些措施展示了群众智慧对城市管理的积极影响。

最近,上海举办了三场关于公园帐篷区管理的座谈会,邀请了市民代表、市民园长、志愿者和职能部门、公园管理方,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管理公园帐篷区。大家一起面对面交流,寻找既能满足游客休憩娱乐需求,又能兼顾养护管理和保障安全的办法,很多市民的金点子给管理部门带来了新思路。
黄兴公园坐落在杨浦区,是周边居民特别喜爱的跑步场所。以前跑步爱好者总是为随身物品的安放不便发愁,如今公园里新增的储物柜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一便民服务的背后,源自跑步爱好者高茂立的建议。高茂立在提交建议后,还和其他跑者被邀请到公园管理部门座谈,讨论如何在“适跑”公园里设置储物柜。很快,储物柜的建议得到了落实,这成为市民智慧转化为公园便民措施的一个缩影。
去年10月,杨浦区在上海率先实现区属公园24小时开放。居民陈剑锋和桑丽萍发现,公园24小时开放可能带来噪声污染、安全隐患、不文明行为等问题,还可能影响公园周边的居民。为此,他们写了一则人民建议,提出夜间不宜组织产生噪声的活动,并应新增电缆线、灯带和湖面防护栏杆等设施,保障公共卫生间24小时开放。杨浦区多个部门共同研究,优化“一园一策”方案,既实现了24小时开放,也确保了夜间的有效管理。
上海的公园管理和便民措施,正是通过市民的智慧和建议不断改进的。市民的参与不仅提升了公园的使用体验,也推动了精细化管理的落实。黄兴公园的储物柜设置,就是市民建议转化为实际便民服务的一个生动例子。通过市民和部门的互动,不仅解决了跑步爱好者的实际困难,也让更多人享受到更好的公园环境。杨浦区的“一园一策”方案,通过听取市民意见,既实现了公园24小时开放的便利,又能有效管理夜间活动,保障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这些措施体现了市民在城市治理中的重要角色,展示了群众智慧在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中的积极作用。未来,希望更多城市可以借鉴上海的做法,充分利用市民建议,不断改善城市公共设施和服务,打造更加宜居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