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资讯中心 > 其他 > 正文

根植于土地的思索与呐喊──作家王明亮和他的小说《坳口播音》

西部青年网  2016-09-02 10:25

[摘要] 近年来,我们的文学触角与文化活动越来越多地聚焦于城市与网络,曾几何时,“农村、农业、农民”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沉重话题,渐渐地被城市里的人们所遗忘。

近年来,我们的文学触角与文化活动越来越多地聚焦于城市与网络,曾几何时,“农村、农业、农民”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沉重话题,渐渐地被城市里的人们所遗忘。幸好,仍有部分作家始终坚守“农村”这一精神家园,用手中的笔抒写农村的风情与变革,描绘农村厚重的发展史与农民的心灵史。

我市作家王明亮(笔名:王星岸)便是其中之一。近日,他9万余字的农村题材长篇小说《坳口播音》在湖北省文联主管的《中华文学》上全文发表,并荣获“2015中华文学年度小说奖”。小说描写了在外打工业有所成的青年农民回家乡创业的艰难历程与心路历程,将人们关注的目光引向广袤的农村大地,唤起人们对于农村发展改革的思索。

上世纪60年代,王明亮出生在我市沿滩区某乡镇。从小热爱文学的他自上高中起便开始写作,后又在北京等地参加文学创作进修。“因为生长在农村,少时的农村生活如童话般深刻,对农村特别有感情,长辈师友、亲情山水确实养育锻炼了我,文学就成了我歌颂家乡感激家乡的好手法。加之文学都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而我熟悉的就是农民、田野和乡村,所以我的部小说便是以农村生活为题材,这也成为了我一直以来主要的创作方向。”

1986年,王明亮完成中篇小说《初夏的回音》,小说受到了某文学杂志编辑的肯定,指导并亲自改名《坳口》(注:2012年《文学月刊》发表时,定名为《坳口三花》),这更加激发了他对文学的热情,随即开始写这部小说的第二部。“断断续续写了三四万字,这时一位文学挚友提醒我,文学终究不能当饭吃。真爱文学,就先去生活中锤炼。”此后,为了生存,王明亮只得暂时放弃了自己喜欢的文学创作,办企业、办学校,整日为生计奔波忙碌。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几天里余震不断,在无法安眠的深夜,守着不愿离开学校的学生们,想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应当抓紧时间多做自己有喜欢的、有意义的事,王明亮拿出存放近20年的小说稿开始修改并续写。历经数年时间,几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部9万余字的《坳口播音》。

标签:土地思索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关注特价房上海官微

掌握沪上最新楼盘动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精彩评论

亲,登陆后才可发表评论哦~,立即登录

发布已输入0/200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