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资讯中心 > 城建 > 正文

华西村与它的邻居们:富村围城 青年人如履薄冰

上海观察  2016-08-02 13:49

[摘要] 青年人谈华西,并以江阴、长三角、全国乃至世界视角畅谈,这本身就是一个崭新的话题

青年人谈华西,并以江阴、长三角、乃至世界视角畅谈,这本身就是一个崭新的话题。

并村之后的华西村,曾一度让周边村的许多人看到梦想正朝自己走近。

如果倒回去几年,25岁的张小波(化名)还坚信这一点。

在与华西村同属于江阴市的花果村,从普通村民张小波的父辈开始,几乎每个人都期待有一天“先富带动后富,共同富裕”号角的吹响。

2001年至今,20个邻近的行政村陆续并入华西,更名为“华西一村”至“华西十三村”,统称为“周边村”,原来的华西村则被称为“中心村”。曾经的“小华西”,接连变成了“富华西”、“大华西”、“泛华西”甚至有了“华西圈”的称谓。

而现在,事事走在前头的华西村逐步转型升级至今,时间也已超过了十个年头。在此期间,大的变化是,张小波越来越觉得自己村里也发展得越来越好,虽然不确定是否有华西村的功劳,但当年无比炽热的“华西梦”已经荡然无存。

倒不是像一些人揶揄的“华西村过气了”。看看2015年,华西村在钢铁和化纤产能过剩的泥沼中,依旧创造可用资金近30亿元,同比增长达到两位数。今年上半年,可用资金增长继续高出“计划数”,被外界认为华西人仍旧“钱袋鼓鼓”。

而改变的是态度和思维,尤其是年轻人。

在整个“华西圈”及其周围,出现了一种“真实却又奇怪的现象”:在华西中心村年轻人的设想里,将来沿用的思路是“以建设城市的方式建设自己的村庄”,并有“带动他人致富”的打算。这里的年轻人毫不掩饰地表露,华西未来将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城市”。

而华西村直线距离十公里开外的大片区域,包括花果村在内的江阴其他行政村,事实上也变得越来越富裕。散布在这里的年轻人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村庄”,希望把更多精力和渴望放到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而不是“给别人卖力”。

这种对比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

今年,被华西村定为“改革年”。华西村依然是“踩着国家步点的转型样本”,而周边村庄也在同步发展;华西村每年依然稳定吸附20000人就业,而整个江阴市内也基本没有出现“空心村”——因为年轻人完全可以就近择业。像张小波,毕业后很轻松地在邻村的一家工厂车间工作,随时可以回家。

这种架势,俨然“富村围城”。

在江阴市一些年轻人活跃的网络贴吧里,关于“华西村”的讨论和争议一直没有间断过,并且常常火花四溅。

青年人谈华西,并以江阴、长三角、乃至世界视角畅谈,这本身就是一个崭新的话题。

圈里:正在被孵化的“第三代”

从一个农村到另一个农村下田锻炼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很难相信30岁左右的“华西第三代”正逐渐接管权力,青年骨干活跃在农田、工厂甚至华西村党委领导层。

华西村新一代吴协恩,是吴仁宝之子,60后。他在一次总结会上说,年轻人是华西村的未来和希望,投入再多也是值得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华西村党委建立了一套日趋完善的青年培训体系,包括体格和意志锻炼,以及外出学习先进技术。因为他们知道,年轻人很快就要来接管这个“天下村”的旗号,未来的走向也将由年轻人把握。

华西村联防队的朱孙华,是村里批参加“赴贵州穿洞村锻炼”的年轻人之一,目的是“当一回真正的农民”。

十几人的青年队伍,从中国的一个农村到另一个农村参加锻炼,这是在华西村才会发生的事。朱孙华还记得,同去的小伙伴在山区帮农户割猪草、挑水、下田,有人接连5天都没吃到一口肉。

“劳其筋骨”在其次,精神上的洗礼才是上一辈交代的任务。在朱孙华看来,华西的青年人并非仅仅是外人所认为的“财富直接受益者”,他们也渴望接受锻炼。

从安徽来的外来女婿崔京斌,从西日本工业大学留学2年回来后,多次被村里派赴日本学习水稻种植。

接受采访的时候,崔京斌刚从田里回来,皮肤晒得黝黑,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脸颊的汗还未来得及擦去。“山北还有几千亩田空在那里,村里分配给我的工作就是带着6个人团队用新技术种田。”

崔京斌在上海工作过两年,但觉得“华西村公司”更像一个家,包容性更强。作为青年人,眼界不再局限于以前的中心村,而是“大华西”,崔京斌的梦想是把日本水稻种植技术往华西村及周边推广。

而村里的党委成员,30岁出头的孙喜耀从澳大利亚留学回国后独自创立和经营一家计算机网络公司,现在市值3亿元,成为华西村的产业转型的新标杆。

这些华西村的青年人,看起来与普通的青年别无二致:工作、生活、交际,看电影、玩游戏,也有不少出国留学镀金的。

但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尊重华西村的过去,认同华西村的现在。

圈外:误会不少,口碑有异

江阴其它乡镇的发展势头也不错

张小波所在的花果村,处在江阴县近西南边陲,因为没有赶上拆迁,比起周边的富裕村显得有些穷酸。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被戏谑为“市里出租车很不愿意去”的村,在村里人看来,青年人去华西村上班,不如就近在江阴市区打工,收入没有差距。虽然距离并不远,张小波的父母都没去过华西村,无论是办事还是游玩。

华西村,张小波倒是去过几回。

骑摩托车从华西村的门岗过去,进入一条笔直的大道,一公里的甬道上两侧建满设计一致的,蓝、红、黄顶的别墅。然后方向一转,路尽头向左,一公里开外的道路旁变成了灰色墙面宿舍。

张小波说,那是工厂厂工的宿舍,几个人一间,工人大多来自外地。再往前便是328米高的龙希国际大酒店、“天下钟”、塔楼群和龙凤广场,不到十车便可绕上大半圈。

华西村一景  图片来源:新华社

别墅到工人宿舍,到摩天楼,仿佛一直在穿越。

即使在江阴市区,华西村的口碑也走向两个极端。

25岁的王永棉是一家五金店的老板,在生意场上打拼了好几年。他有位同学娶了华西村的媳妇,入了华西户籍,过上了“好日子”,王永棉说自己很羡慕,但坚决不会尝试去华西村工作。

“听说华西村的幼儿园学费都比市里贵。”

“听说这两年已经少了一万名工人了,大家都走了!”

然而这些数据的来源,并不确切。在华西村相关负责人的口中,华西近年来员工有进有出,一直保持在2万名左右,非常稳定。这里的消费也与周边差距不大。

像这样的“圈里”与“圈外”之间的误会,并不少见。

尤其是在江阴其它也相对富裕的村,有些人觉得,华西村的“山寨版”天安门、长城、凯旋门以及空中旅游路线是刻意炫富,“很多人游玩之后都大呼坑爹”。

这在华西人听来完全不可理喻。在吴协恩的规划里,旅游与金融、海运等服务业共同构成华西村的大半壁江山。

但不管怎样,江阴市其它乡镇的发展势头也不错。年底,张小波还想把在华西村工厂里的一位其它村的年长亲戚劝回来,到市里一起做生意去。

围起来的新城

中心村、周边村和外来务工者构成的三重世界

“你不能用看待农村的眼光看华西村。”华西村年轻人说,这是常识。

事实上,华西村可概纳为“旧规新城”:沿用集体主义的规度,把农村建成了“新市村”。和十年前、几十年前比起来,这座“市村”处处焕发着新鲜的气息。

今年6月新落成的文体活动中心,建在华西村主动关闭的年产50万吨冶金产能的热轧带钢厂拆迁地块上,象征意义和实际效用一样大。

而早在2003年,吴协恩就决定对钢铁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并关掉能耗高、效率低的企业。

村里的领导也说,未来的华西村,通过供给侧改革,第三产业会占据大头。截至去年年底,华西集团的金融、海工、旅游、游戏等新兴产业的利润贡献率达到65%,率先布局的金融业在2015年创造净利润达到10亿多元,人均创利高达近380万元。

然而,在中心村、周边村和外来务工者构成的三重世界里,并非每个人的诉求都能得到满足。实现产业转型、实现共同富裕,是这个“首富村”近来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难题。

并村,这是个的举动。通过合并周边行政村,华西村的面积从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张到35平方公里,人口也增长了十几倍。

大华西1-13村的村委会,还是与华西村村委会一样,是同一级的村民自治组织。10多年来,已为大华西支出11亿多元,包括发放粮食补贴、各项福利、老年人保养金、老房拆迁补贴、种植绿化等,还直接解决就业近4000人,间接解决就业近万人。

“大家分工不同、贡献不同,所获得的就不一样,这是公平的。”联防队的朱孙华一直认为“什么样的人干什么样的活,大家都是靠能力吃饭。”

有更加权威的解释是:中心村是集团的缔造者,自然享有股权和分红。在他们看来,新村民要是一下子就和老村民享受一样的待遇,才真正不公平。

张小波记得这样一幕景象,晚上的华西村广场上,当地村民伴着音响载歌载舞;从周边工厂下班经过的工人们则站着围观,有人偶尔笑一笑,而大多数人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华西青年的前途思考

“肩负使命”

在华西中心村,年轻人毕业后等待分配,不愁工作,但压力同样巨大。

华西集团的工作分层很多,如不努力就会“降级”。华西村的外来职工,都是通过正常应聘和外聘进来的,董事长、副总经理等职位也不例外。只要有能力,照样做老总,升入管理层。

由于工作的压力和老一辈传下来的使命,使得华西村的有志青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廖连华2008年毕业回国工作时,被安排进入华西钢铁有限公司,负责过合金、废钢、燃料和铁矿采购。8年后的今天,已经成为公司的副总经理。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正逢金融危机,但自己还抱着‘有什么事情老一辈都会搞定’的心态。”但很快,廖连华就开了窍。

提前学习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竞争力不足就要被淘汰的新思维;学习周边企业的新型用料结构和经验,不断改进……从2010年开始,廖连华又将眼光瞄准国外,进口使用成本更低的原料。

现在,与同行比起来,廖连华想得更多的是“肩负使命”。“做一切决定都要对同事、村民有交代”。

“外人只看到华西村的繁荣,但没有看到老一辈的呕心沥血。”华茂计算机网络公司助理张逸是土生土长的华西村人。

在他看来,现在的华西村青年人,和其它地方的年轻人一样,热爱互联网和智能产品,也习惯用新媒体形式获取“村民大会”的信息。

不同的是,作为“华西第三代”,他们必须遵守严苛的村纪村规,认同过去的一切。

作为华西村向新兴产业转型的批骨干,张逸既感到“老一辈开创的好局面给自己带来无形的压力”,也感受到作为年轻人时刻存在的危机感。

“华西村一直在改进,思想一直在开放,眼光一直在放远。”种种证据证明,作为中国农村的一个传奇,华西村确实保持了自己的优势。

未来的华西村,是不断改进的华西村,这也是其命脉和动力。作为“外村人”的张小波,近几年确实也从未听过有人“逃离”华西村往外走的。

不过,看着一片片高楼在江阴其它乡镇村庄迅速生长,他也相信,离乡背井去华西村打工的人,未来也会越来越少。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关注特价房上海官微

掌握沪上最新楼盘动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精彩评论

亲,登陆后才可发表评论哦~,立即登录

发布已输入0/200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